心肌痙攣與心梗(心肌梗死)在病理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策略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 病因機制:心肌痙攣多由冠狀動脈短暫收縮引起,常與吸煙、寒冷刺激、情緒激動或藥物副作用相關,屬于血管功能異常;心梗則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導致血管完全阻塞,引發心肌持續性缺血壞死,屬結構性病變。
- 癥狀特點:心肌痙攣常表現為突發性、劇烈胸痛,持續數分鐘至半小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緩解;心梗胸痛更劇烈且持續時間長(通常超過30分鐘),常伴大汗、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甚至暈厥,硝酸甘油效果有限。
- 心電圖表現:心肌痙攣發作時心電圖可見ST段抬高或壓低,但癥狀緩解后多迅速恢復正常;心梗則表現為ST段持續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及T波倒置,具有特征性動態演變。
- 心肌損傷標志物:心肌痙攣患者心肌酶(如肌鈣蛋白)通常正常或輕度升高,且快速回落;心梗患者心肌酶顯著升高并持續數天,與心肌壞死范圍相關。
- 治療原則:心肌痙攣以解除血管痙攣為主,需避免誘因并使用鈣通道阻滯劑;心梗需緊急開通阻塞血管(如溶栓或介入治療),后續長期抗血小板、調脂及改善心肌重構治療。
需強調,兩者均屬急危重癥,但心肌痙攣可能進展為心梗,而心梗患者也可能合并血管痙攣。無論何種情況,出現胸痛等疑似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并撥打急救電話,切勿自行判斷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