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8/01來源:天津歐亞肛腸醫院
肛瘺手術后,不少患者會遇到一個尷尬的問題——大便控制不住,甚至出現漏便、肛門潮濕等情況。這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引發焦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又該如何科學應對?今天就來為大家詳細解答。
一、為什么術后會大便失禁?
肛瘺手術可能涉及切開瘺管、切除病變組織,甚至部分括約肌(控制排便的肌肉)。術后短期內出現控便功能下降,常見原因包括:
括約肌損傷:手術中若涉及肛門括約肌(尤其是高位復雜肛瘺),可能暫時影響肌肉收縮功能。
神經反射未恢復:手術創傷可能干擾肛門周圍的神經信號傳導。
術后炎癥或水腫:傷口腫脹會壓迫括約肌,導致控便能力減弱。
心理因素:部分患者因恐懼疼痛刻意抑制排便,反而導致功能紊亂。
二、術后控便困難,如何科學應對?
1. 短期應急處理
飲食調整:避免辛辣、油膩食物,增加膳食纖維(如燕麥、蔬菜)和蛋白質攝入,幫助形成軟便,減少對傷口的刺激。
定時排便:養成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避免憋便或久蹲。
清潔護理:每次便后用溫水沖洗或醫用濕巾清潔,避免感染。可涂抹凡士林或醫生推薦的藥膏保護肛周皮膚。
2. 康復訓練
凱格爾運動:收縮肛門(像憋住大便一樣)保持5-10秒,放松后重復,每天3組,每組10-15次。逐步增強括約肌力量。
生物反饋治療:若家庭訓練效果不佳,可到醫院通過儀器輔助,精準鍛煉盆底肌群。
3. 醫療干預
藥物輔助:醫生可能開具調節腸道蠕動的藥物(如蒙脫石散)或益生菌。
物理治療:紅外線照射、電刺激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神經恢復。
嚴重情況:若長期(超過3個月)未改善,需排查是否需二次手術修復括約肌。
三、這些情況需立即就醫!
大便完全無法控制,持續超過1周。
伴隨發熱、肛門劇烈疼痛或膿性分泌物(警惕感染)。
肛門明顯變形或瘢痕狹窄。
四、預防勝于治療:術后關鍵注意事項
嚴格遵醫囑換藥:保持傷口清潔,避免感染導致瘢痕增生。
避免久坐久站:術后1個月內減少負重活動,防止傷口裂開。
定期復查:醫生會根據愈合情況調整康復方案。
專家提醒
多數患者的控便功能會在術后1-3個月內逐步恢復,切勿因焦慮過度用藥或迷信偏方。科學康復結合耐心護理是關鍵!
免責聲明:本頁面信息為第三方發布或內容轉載,僅出于信息傳遞目的,其作者觀點、內容描述及原創度、真實性、完整性、時效性本平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涉及用藥、治療等問題需謹遵醫囑!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有作品內容、知識產權或其它問題,請發郵件至及時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