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根據我國2015年發布的《中國骨關節炎防治白皮書》提供的數據,國內目前約有1.5億人患病,其中大多數為膝骨關節炎發病人群,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膝骨關節炎的發病人群基數會不斷擴大。
面對如此龐大人群的骨關節炎患者,我們關節科醫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和理念,積極和正確的治療膝骨關節炎,為廣大民眾的健康而努力。
基于對骨關節炎認識的加深、診療技術的進步和循證醫學的發展,2018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外科學組對2007版的的指南進行了更新,正式發表了2018版的《骨關節炎診療指南》,首次明確提出骨關節炎的階梯治療方案。
保守治療的地位得到了重視,被認為是骨關節炎治療的基石。對于骨關節炎的認識應加強科普教育,將其與老百姓認為的“風濕”進行區分,突出強調患者的教育,包括減肥、減少容易磨損關節的活動和運動、避免長時間跑、跳、蹲、加強膝周肌肉的鍛煉以獲得更穩定的膝關節、物理治療、借助手杖或助行器輔助行動,減少關節受力等方面。
藥物可以在基礎治療效果不顯的情況下介入治療,重視膝關節炎的急慢性疼痛的管理,加強向患者科普止痛藥的治療作用,并關注止痛藥的副作用,在權衡利弊下進行藥物治療。
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藥物可以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也得到了指南的推薦,并認為骨關節炎早、中期的效果更加。
關節腔糖皮質激素短期內緩解疼痛效果明顯,但注射的次數每年不能超過2~3次,注射間隔時間不應短于3~6月,否則會增加軟骨磨損和關節感染的風險。
諸如富含血小板血漿關節腔注射、氨基葡萄糖雖然對部分人有效,但在得到指南推薦前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的臨床證據。
手術治療是骨關節炎治療中不可回避的部分。關節鏡下軟骨修復、滑膜清理術對于有明確軟骨損傷、剝脫、半月板撕裂、游離體的效果是明確的。
但如關節間隙變窄,合并有滑膜炎的患者,關節鏡手術治療效果不佳。
以截骨術與單髁置換為代表的保膝術式在骨關節炎的階梯化外科治療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它們與全膝關節置換的作用應是相輔相成的,互相補充的關系,應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優的階梯外科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