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蟲不會直接‘咬’腸子。其致病機制主要通過機械刺激、營養爭奪、毒素釋放、繼發感染及免疫反應等途徑引發腸道及全身癥狀。以下從五個方面展開說明:
1.機械刺激與腸道損傷成蟲寄生時,其體表皺襞及頭端角質層可摩擦腸黏膜,引發局部充血、水腫,但并非‘啃咬’行為。當蟲體扭結成團時,可能阻塞腸腔,導致痙攣性腹痛,尤其在兒童中易引發腸梗阻。
2.營養爭奪與代謝紊亂蛔蟲每日攝取宿主大量消化好的營養物質,導致患者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兒童感染者常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成人則可能伴發低蛋白血癥。
3.毒素釋放與過敏反應蛔蟲代謝產物及死亡蟲體崩解物可刺激腸道,引發腹痛、腹瀉等癥狀。部分患者對蟲體抗原產生過敏反應,表現為蕁麻疹、哮喘或血管神經性水腫。
4.繼發感染風險蛔蟲鉆孔習性可能導致膽道蛔蟲癥、闌尾蛔蟲癥等并發癥。蟲體進入膽道可引發膽絞痛、黃疸,甚至胰腺炎;鉆入闌尾則可能誘發急性闌尾炎。
5.免疫系統激活蟲體抗原持續刺激宿主免疫系統,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長期感染可能影響免疫調節功能,增加其他感染風險。
需強調的是,蛔蟲病的治療需嚴格遵循醫囑。驅蟲藥物需根據感染程度、患者年齡及并發癥情況個體化選擇,切勿自行用藥。若出現持續腹痛、發熱、黃疸或便血等癥狀,應立即就醫,通過糞便檢查、超聲或CT等手段明確病情,避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