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檢查發現胃部有顆粒狀改變,可能涉及多種情況,包括但不限于:
1.胃黏膜正常皺襞的生理性隆起;2.慢性胃炎導致的黏膜粗糙;3.胃息肉的早期表現;4.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的黏膜顆粒樣變;5.胃黏膜異型增生或癌前病變的影像學特征。胃黏膜正常皺襞在胃鏡下可呈現顆粒狀隆起,多見于胃體大彎側,屬于生理性結構。慢性胃炎患者因長期炎癥刺激,胃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再生,導致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形成顆粒樣改變。胃息肉早期可能表現為黏膜局限性隆起,表面呈顆粒狀,需結合病理活檢明確性質。幽門螺桿菌感染后,胃黏膜可出現淋巴細胞浸潤和腺體萎縮,胃鏡下表現為顆粒樣改變,常伴黏膜水腫。胃黏膜異型增生或癌前病變時,細胞排列紊亂,腺體結構異常,胃鏡下可見不規則顆粒狀隆起,需高度重視。發現胃部顆粒狀改變后,患者應避免自行診斷或用藥。需結合病理活檢、幽門螺桿菌檢測等綜合評估。若為生理性改變或慢性胃炎,醫生可能建議調整飲食、改善生活習慣;若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規范抗菌治療;若懷疑惡性病變,需進一步行超聲內鏡或增強CT檢查。患者應嚴格遵醫囑用藥,定期復查胃鏡,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