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胃鏡后出現肚子疼、拉肚子的情況,可能屬于正常現象,但也可能與操作并發癥、個體差異、感染或原有疾病相關。具體需結合癥狀特點、持續時間及伴隨表現綜合判斷。
一、胃鏡操作刺激。胃鏡檢查過程中,鏡身通過咽喉、食管進入胃部,可能對消化道黏膜產生機械性刺激,引發短暫性痙攣或黏膜輕微損傷。這種刺激可能導致檢查后數小時內出現腹部隱痛或排便次數增多,通常癥狀較輕且自行緩解。
二、麻醉或鎮靜劑副作用。若檢查時使用了鎮靜藥物,部分患者可能因藥物代謝差異出現胃腸道蠕動異常,表現為腹脹、腹瀉或腹部不適,多在24小時內逐漸消退。
三、操作并發癥(罕見)。極少數情況下,胃鏡操作可能引發消化道穿孔、出血等并發癥,此時腹痛通常劇烈且持續,可能伴隨發熱、嘔血或黑便,需立即就醫。
四、個體敏感反應。部分患者對胃鏡前的消毒劑、潤滑劑或檢查中使用的染色劑過敏,可能引發腸道過敏反應,表現為腹瀉、腹痛伴皮疹,需通過過敏史排查。
五、原有疾病加重。若患者本身存在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等基礎疾病,胃鏡操作可能誘發疾病活動,導致腹痛、腹瀉癥狀加重,需結合病史鑒別。
若腹痛持續超過24小時、出現發熱、嘔血、黑便或腹瀉次數頻繁(每日超過5次),需及時復診。醫生可能通過血常規、糞便常規或腹部影像學檢查明確病因,并針對性給予解痙、止瀉或抗感染治療。檢查后應避免立即進食辛辣、生冷食物,以清淡流食為主,減少胃腸道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