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在中醫中通常被歸為“胸痹”或“心痛”的范疇。這是中醫根據癥狀對一類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要表現疾病的診斷。在中醫理論中,心絞痛多由于心脈閉阻不通,以致胸部疼痛。中醫針對此病癥的治療,多從調和氣血、疏通心脈入手。
中醫認為心絞痛的主要原因包括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等,這些因素導致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
根據臨床表現,中醫將心絞痛分為心血瘀阻、氣滯心胸、痰濁閉阻、寒凝心脈、氣陰兩虛等證型。各型分別采用活血化瘀、疏肝理氣、通陽泄濁、辛溫散寒、益氣養陰等方法治療。
在治療心絞痛時,中醫常會使用如丹參、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藥;柴胡、枳殼等理氣藥;半夏、瓜蔞等化痰通陽藥;附子、干姜等溫陽散寒藥;以及人參、麥冬等益氣養陰藥。
中醫強調預防為主,注重平時的飲食起居。建議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有節,起居有序,以預防心絞痛的發生。
心絞痛在中醫理論中有其獨特的認識和治療體系。通過辨證施治,中醫能夠針對個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以調和氣血,舒緩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