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腸胃鏡后肚子一直不舒服,可能由胃腸黏膜刺激、腸道菌群紊亂、腸道痙攣、胃腸功能未完全恢復或原有疾病加重等多種因素導致。
胃腸黏膜刺激是常見原因之一。胃腸鏡檢查過程中,鏡身對胃腸黏膜的機械性摩擦可能引發輕微損傷,導致黏膜充血、水腫,進而引起腹部不適,通常表現為隱痛或脹滿感。腸道菌群紊亂也可能導致癥狀。檢查前的腸道準備(如服用瀉藥)會暫時改變腸道菌群平衡,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腹脹、腹瀉或便秘,這種紊亂一般會在1-2周內逐漸恢復。腸道痙攣同樣不可忽視。檢查時腸道被充氣擴張,可能引發暫時性痙攣,導致陣發性腹痛,尤其在檢查后24小時內較為明顯。胃腸功能未完全恢復也是一個因素。檢查后胃腸蠕動可能暫時減慢,導致消化不良、腹脹或食欲下降,通常在3-5天內緩解。原有疾病加重也可能導致不適。若患者本身存在胃炎、潰瘍或炎癥性腸病,檢查可能刺激病灶,導致癥狀暫時加重,需結合具體病情判斷。
除上述原因外,患者還需注意其他可能因素。若腹部不適持續超過3天,或伴隨發熱、嘔血、黑便、劇烈腹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復查。同時,檢查后應遵循醫囑調整飲食,避免辛辣、油膩食物,保持規律作息,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益生菌或胃腸動力調節藥物,以促進恢復。